衝突與制衡
走進醫院,幾乎所有的病人和家屬,都會有這樣那樣的疑慮。同樣,幾乎每個醫生都曾面對一次又一次的質疑。
在未接觸便完全信任醫生積極配合治療的「相見歡」場景,十中無一。畢竟,醫患之間溝通的,是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只有身臨其境,才能對「切膚之痛」有最真實的體會。
醫療行為,本質上只是一種職業,和農林專家給植物治病,獸醫給動物看病沒有本質區別,只是服務對象變成了「人」。「人命關天」;「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由此很多在植物醫學,動物醫學以及臨床醫學中很正常的數據和事情的意義,就變得與眾不同起來。
在病房大部分的聊天內容中,「這個醫院/醫生/護士的服務態度如何」的比例遠遠超過「這個醫院/醫生/護士的技術如何」,這就說明在大部分人眼中,醫療行為是付費服務,是花錢買命,你拿了我的錢,就要全面負責我的健康。
人的期望總是很美好的,但是之所以叫做「期望」,就是因為,它很難完全實現。我們在市場買菜,討價還價的是蔬菜的價值,而在醫院裡,醫患之間溝通的,是目前的醫療水平條件下,病人的病情能夠控制在什麼程度。也就是說,期望值,是兩方最大的差異。大部分情況下,患方期望值都是偏高的,如果不能把期望值拉到真實的水平,那麼隱患和糾紛也就隨之而來。
醫生可以控制疾病的進展,但絕不可能起死回生,不是所有如將傾大廈的病情都會出現奇蹟。而隨之而來的病死率、致殘率、生存率,就是一個必然的話題。
跑贏死神,除了需要醫生的仁心仁術,還需要天時地利的幸運,要藉助更昌明的醫學發展、更高精尖的儀器、更強大的醫療團隊,以及患者配合——除了錢、檢查,治療方面,還有心態上的。在病魔面前,醫患在同一戰線,醫生永遠是希望病人活下來的。
但是醫療是個高壁壘的行業,漫長的專業學習在其他行業可能已經走到了巔峰,但對於剛剛畢業的醫生來說,這只是職業生涯的開始。如何用通俗的語言讓患者及家屬充分了解病情和治療方案,這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
很多人的印象都是:身體不舒服——門診看病——「被嚇唬要趕緊住院」——住院——「被嚇唬病情危重」——充分治療——好轉出院。而醫生溝通中說的很多的一句話是「真不是嚇唬你,如何如何……」。「嚇唬」這個詞,充分反應了目前大部分患者對醫生的認可度,不得不說,良好的溝通和充分的信任是醫療行業目前最大的難題。
同樣,很多人寧願相信搜索引擎里搜出來的治療方式,也不相信醫生的判斷。
誤解、衝突、謠言和金錢困擾,讓民眾不願去醫院,即便到了醫院,也是抱著「懷疑一切」的心態就診;也因為這些醫患矛盾,才發生了諸如「醫鬧」和「傷醫」的惡,才有了「陶勇」事件,也有了一些醫生要求隔開病人和自己的安全距離。
每一滴傷醫事件流下的血,都是在狠狠地敲打在堅持臨床工作醫生的心。最終,讓一些有理想的優秀醫生承受不住這緊張的氛圍選擇退出,白白耗損掉自己多年的專業求索和國家的培養。
呼喊與細語
這樣那樣的矛盾和無法用三言兩語講清楚的沉默,急需一個醫生和病患、醫生與病患家屬之間的橋樑和契機,《我的白大褂》就是這樣的一個橋樑和契機。
解除醫患交流中的那些誤會、讓優秀的醫生不流失,讓民眾更了解疾病和問診的常識、讓更多的人更理解醫生群體、讓醫患矛盾得到進一步緩解,是深圳衛健委和深圳衛視合拍這部紀實節目的初心。
而深圳衛健委和深圳衛視正是因為深知這劍拔弩張的焦慮和隱憂,才希望通過紀錄片的方式,讓大家明白,知易行難。很多事情,門外窺探,可以說的頭頭是道。而專業上的判斷、攸關生死的審慎,不是誰都能做到和做得好的。
醫生也是「人」,他們有治病救人後的喜悅,也有面對失敗時的自責,特別是「規培生」這個群體,作為「准醫生」,他們的失敗會被歸咎於能力和經驗不足,他們的成功往往更容易被人們「視而不見」。
於是 64 個攝像頭下,一個個真實發生的故事,360 度聚焦到病人和醫生之間,也讓文章開頭所有的疑問,被一一解答。
比如醫生態度「凶」,但是,是不是應該想一想,你和他往日無怨近日無仇,他為什麼要對你橫眉冷對?如果不是為了搶時間搶生命,誰不想去笑臉迎人?很多時候,「凶」是最行之有效的手段,是在病人六神無主的時候,能充當他的主心骨。
「看病治病」,難的是「看病」,也就是明確診斷。目前的醫療水平,對於絕大多數疾病都有一個明確的治療指南和用藥方案,難,就難在了「看」出是什麼病。
癥狀越輕、診斷越難。只有更深層次的排查,才不會有誤判和遺漏。再好的醫生,也不能完全憑主觀感覺下診斷。而且隨著生活質量提高,生活節奏加快和生活習慣的改變,很多疾病都已經逐步年輕化,適當的體檢或者篩查,也許能夠改變一個人的後半生。
保大保小,如紀錄片里的某個指標超出健康指征數十倍的孕婦,當前要做手術是刻不容緩。不治,後果不堪設想!治,用藥可能影響胎兒的生長發育。
而是否要傾其所有看病的問題,幾乎是所有病人及其家屬都必須面對的的靈魂拷問了。
至於是否相信青年醫生,其實,如同紀錄片里王光鎖醫生所說,在保證(患者)安全的情況下,都會儘可能的讓規培生多嘗試,畢竟只有實踐才能出真知。
而選擇正在成長中的規培生這一青年醫生群體作為拍攝視角,是因為他們和深圳這個年輕的城市一樣,也和中國這個發展中的國家一樣,蓬勃、朝氣、充滿新生的希望和力量。
對峙和融合
教育和醫療,是真正民生和民心所向的行業,它不該有衝突,不該有暴力和血腥,不該有付出和收穫倒掛,不該讓專業人才流失,不該逼著讓學醫的去做碼農。
它不該讓「陶勇們」被傷害,不該讓救人的手不能再握手術刀,不該因誤解,讓仁心仁術變成麻木不仁漠不關心,不該讓善良和同情心雨打風吹去。
這群被要求高強度、高體力、高腦力工作的專業人士所付出的辛勞,以及為了能省錢只去醫保定點醫院不去更高一級醫院的患者心理等等,是導演作為從醫之家,也是長達半年的蹲點拍攝之後才逐漸有所了解。
普通患者呢,很多時候也只能從自身角度出發,只窺一斑不見全豹罷了。
了解醫生,還需要更多人的努力。打破界限,才有了接軌。
於是《我的白大褂》才能脫穎而出,它的存在,一方面,在全社會普及就診及醫療知識,傳遞最新的醫療惠民政策,另一方面,讓更多人看到醫療工作者的無私奉獻和崇高的職業精神,增進醫患雙方的信任與理解,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到醫療事業中。同時,還鮮明地傳遞著深圳的城市形象,是深圳人文環境在醫療領域的呈現。
這大概就是衛健委和深圳衛視合拍《我的白大褂》想實現的收效和願景吧!
如深圳衛健委王嶺在交流中所言:「通過紀錄片,我們一方面希望能夠通過個體展現醫學生向醫生轉變所逐漸培養起來的職業素養,另一方面,也希望體現每一位被患者信賴的「大醫生」所經歷的艱辛過程,展示醫生群體的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站在當今的時代,青年醫生的際遇和前代不同,就如當下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既有鍾南山院士這樣的「國寶」逆行前線,還有千千萬萬青年醫護人員奮勇直前。疫情也帶火了一句話:「所謂的白衣天使,只不過是一群孩子,換了一身衣服,學著前輩的樣子,在和死神搶人。」
正如嗶哩嗶哩熱播的五四青年節短劇《後浪》所說——人類積攢了幾千年的財富,所有的知識、見識、智慧和藝術,像是專門為你們準備的禮物。科技繁榮,文化繁茂,城市繁華,現代文明的成果被層層打開,可以盡情地享用。你們有幸遇見這樣的時代,但是時代更有幸遇見這樣的你們!
而如今,前所未有的機遇伴隨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更大的壓力。他們會得到更精準的知識傳承,也有了更多的要求和監督批評的聲音。好與不好,如同一個蘋果的兩面難下定論。
針對這個問題,王嶺在交流中說:「我相信,通過紀實的手段、真實的呈現、深度的報道、理性的思考,節目能讓更多百姓了解醫生的不容易,這對未來醫患關係的塑造,醫改的深化進行、社會風氣的引領、網路正能量的傳播具有重要和深遠的意義,是《我的白大褂》初衷所在。」
銳意和守序
面對為什麼策劃拍攝《我的白大褂》,作為定位「先鋒衛視」的深圳衛視,其中心黨委書記、執行總監張崢在交流中說到:「充分發揮媒體的社會價值,一直是我們的志向。《我的白大褂》誕生於「新冠肺炎」的特殊時期,也是中國醫療節目首次聚焦 90 後「規培醫生」群體,節目旨在通過青春視角還原醫療生態畫卷,打造健康中國的「深圳樣板」。我們希望藉助節目的播出,讓更多人看到醫療工作者的無私奉獻、仁心仁術和崇高的職業精神。在全社會普及就診及醫療知識,傳遞最新的醫療惠民政策,增進醫患雙方的信任與理解,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到醫療事業中,成為一名有志者。」
為一個又一個行業傳播方法,為一代又一代人傳播理想,這正是經過載體賦權和專業訓練的媒體和媒體人的價值。
談到媒體的價值,談到媒體人,張崢話題一轉說:「我們深圳衛視一直被稱為「先鋒衛視」,源於我們一直以三個「ZHI」要求自己, 一是志向,二是智慧,三就是品質,所以我常常和我們的團隊說,希望你做有志向的自己,不是說你必須要有宏圖大志,你只需明天比今天更好,每天都在超越昨天的自己,這就可以了。」
一次次的努力,不斷地超越,這是深圳衛視執行團隊常年的自律,也是這些青年醫生們一直有的自我要求。也正因為無論是拍攝團隊,還是這些規培生,彼此都在不斷的進步、時時精進打磨自己的專業,於是《我的白大褂》才能在還原真實場景之下,呈現這麼好看的畫面和這麼清晰的敘事脈絡。
「為萬世開太平」,是為官一任的領導們都有的想造福一方的抱負。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後世紀絕學」是書生和醫生共同想做的事,而記錄醫生,讓醫學的回歸醫學本身,讓專業的人只用做專業的事,讓情緒不會被錯誤釋放,讓被誇大和扭曲的得到正名,是執行總監在把控方向和導演導這部片子時想要的結果。
史榕導演在交流時談到:「我的初衷就是想做一做這些年輕人,恰好職業是醫生,不想把他們抬到過高的位置。我就很害怕大家看多了歌頌型的紀錄片,然後落到現實生活中一比對,對其他醫生髮出醫技和道德的苛求,要求醫生是神。」
這正是《我的白大褂》意義所在,對於醫生,這是我的白大褂,我的工作服,披上那一刻,即是戰衣凜凜,揮刀滾滾。而對於病人,是我的白大褂,是看到這個白大褂,就看到了被營救的可能。
這件白大褂,是我們最需要也最喜歡的一件白袍,是所有人的白大褂。
獨善與兼濟
隨著播出,網路點擊率和評論逐集高升,豆瓣評分最高 9.0 ,很多人說:「國內一直欠缺聚焦醫生紀實類故事,尤其是年輕的 90 後「規培醫生」視角的更是沒有,好在,我們終於等來了《我的白大褂》。」
這,幾乎解答了深圳衛視陳磊團隊的初心,也給予了他們慰藉。
他們和每一個亟待了解真相的民眾一樣關心醫生群體,和為陶勇醫生擋刀的兩位女士一樣為國家保留了優秀的醫學人才,是為人亦是為己的行為。
正是這些醫生和善良的人,人們才有了續命的希望與火種。而醫生和民眾各司其職,在自己的位置發一份光,為別人出一份力,往小了說是做好自己,往大了說是在巨變的時代相依前行。
因為,從微觀到中觀到宏觀,牽一髮動全身。眾木成舟,才能在洪流中不被打散,每一個小小我的自我成就,才有大的圓圓滿滿。
文章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責任編輯:何凌雲
圍城——不同視角下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衝突與制衡
走進醫院,幾乎所有的病人和家屬,都會有這樣那樣的疑慮。同樣,幾乎每個醫生都曾面對一次又一次的質疑。
在未接觸便完全信任醫生積極配合治療的「相見歡」場景,十中無一。畢竟,醫患之間溝通的,是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只有身臨其境,才能對「切膚之痛」有最真實的體會。
醫療行為,本質上只是一種職業,和農林專家給植物治病,獸醫給動物看病沒有本質區別,只是服務對象變成了「人」。「人命關天」;「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由此很多在植物醫學,動物醫學以及臨床醫學中很正常的數據和事情的意義,就變得與眾不同起來。
在病房大部分的聊天內容中,「這個醫院/醫生/護士的服務態度如何」的比例遠遠超過「這個醫院/醫生/護士的技術如何」,這就說明在大部分人眼中,醫療行為是付費服務,是花錢買命,你拿了我的錢,就要全面負責我的健康。
人的期望總是很美好的,但是之所以叫做「期望」,就是因為,它很難完全實現。我們在市場買菜,討價還價的是蔬菜的價值,而在醫院裡,醫患之間溝通的,是目前的醫療水平條件下,病人的病情能夠控制在什麼程度。也就是說,期望值,是兩方最大的差異。大部分情況下,患方期望值都是偏高的,如果不能把期望值拉到真實的水平,那麼隱患和糾紛也就隨之而來。
醫生可以控制疾病的進展,但絕不可能起死回生,不是所有如將傾大廈的病情都會出現奇蹟。而隨之而來的病死率、致殘率、生存率,就是一個必然的話題。
跑贏死神,除了需要醫生的仁心仁術,還需要天時地利的幸運,要藉助更昌明的醫學發展、更高精尖的儀器、更強大的醫療團隊,以及患者配合——除了錢、檢查,治療方面,還有心態上的。在病魔面前,醫患在同一戰線,醫生永遠是希望病人活下來的。
但是醫療是個高壁壘的行業,漫長的專業學習在其他行業可能已經走到了巔峰,但對於剛剛畢業的醫生來說,這只是職業生涯的開始。如何用通俗的語言讓患者及家屬充分了解病情和治療方案,這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
很多人的印象都是:身體不舒服——門診看病——「被嚇唬要趕緊住院」——住院——「被嚇唬病情危重」——充分治療——好轉出院。而醫生溝通中說的很多的一句話是「真不是嚇唬你,如何如何……」。「嚇唬」這個詞,充分反應了目前大部分患者對醫生的認可度,不得不說,良好的溝通和充分的信任是醫療行業目前最大的難題。
同樣,很多人寧願相信搜索引擎里搜出來的治療方式,也不相信醫生的判斷。
誤解、衝突、謠言和金錢困擾,讓民眾不願去醫院,即便到了醫院,也是抱著「懷疑一切」的心態就診;也因為這些醫患矛盾,才發生了諸如「醫鬧」和「傷醫」的惡,才有了「陶勇」事件,也有了一些醫生要求隔開病人和自己的安全距離。
每一滴傷醫事件流下的血,都是在狠狠地敲打在堅持臨床工作醫生的心。最終,讓一些有理想的優秀醫生承受不住這緊張的氛圍選擇退出,白白耗損掉自己多年的專業求索和國家的培養。
呼喊與細語
這樣那樣的矛盾和無法用三言兩語講清楚的沉默,急需一個醫生和病患、醫生與病患家屬之間的橋樑和契機,《我的白大褂》就是這樣的一個橋樑和契機。
解除醫患交流中的那些誤會、讓優秀的醫生不流失,讓民眾更了解疾病和問診的常識、讓更多的人更理解醫生群體、讓醫患矛盾得到進一步緩解,是深圳衛健委和深圳衛視合拍這部紀實節目的初心。
而深圳衛健委和深圳衛視正是因為深知這劍拔弩張的焦慮和隱憂,才希望通過紀錄片的方式,讓大家明白,知易行難。很多事情,門外窺探,可以說的頭頭是道。而專業上的判斷、攸關生死的審慎,不是誰都能做到和做得好的。
醫生也是「人」,他們有治病救人後的喜悅,也有面對失敗時的自責,特別是「規培生」這個群體,作為「准醫生」,他們的失敗會被歸咎於能力和經驗不足,他們的成功往往更容易被人們「視而不見」。
於是 64 個攝像頭下,一個個真實發生的故事,360 度聚焦到病人和醫生之間,也讓文章開頭所有的疑問,被一一解答。
比如醫生態度「凶」,但是,是不是應該想一想,你和他往日無怨近日無仇,他為什麼要對你橫眉冷對?如果不是為了搶時間搶生命,誰不想去笑臉迎人?很多時候,「凶」是最行之有效的手段,是在病人六神無主的時候,能充當他的主心骨。
「看病治病」,難的是「看病」,也就是明確診斷。目前的醫療水平,對於絕大多數疾病都有一個明確的治療指南和用藥方案,難,就難在了「看」出是什麼病。
癥狀越輕、診斷越難。只有更深層次的排查,才不會有誤判和遺漏。再好的醫生,也不能完全憑主觀感覺下診斷。而且隨著生活質量提高,生活節奏加快和生活習慣的改變,很多疾病都已經逐步年輕化,適當的體檢或者篩查,也許能夠改變一個人的後半生。
保大保小,如紀錄片里的某個指標超出健康指征數十倍的孕婦,當前要做手術是刻不容緩。不治,後果不堪設想!治,用藥可能影響胎兒的生長發育。
而是否要傾其所有看病的問題,幾乎是所有病人及其家屬都必須面對的的靈魂拷問了。
至於是否相信青年醫生,其實,如同紀錄片里王光鎖醫生所說,在保證(患者)安全的情況下,都會儘可能的讓規培生多嘗試,畢竟只有實踐才能出真知。
而選擇正在成長中的規培生這一青年醫生群體作為拍攝視角,是因為他們和深圳這個年輕的城市一樣,也和中國這個發展中的國家一樣,蓬勃、朝氣、充滿新生的希望和力量。
對峙和融合
教育和醫療,是真正民生和民心所向的行業,它不該有衝突,不該有暴力和血腥,不該有付出和收穫倒掛,不該讓專業人才流失,不該逼著讓學醫的去做碼農。
它不該讓「陶勇們」被傷害,不該讓救人的手不能再握手術刀,不該因誤解,讓仁心仁術變成麻木不仁漠不關心,不該讓善良和同情心雨打風吹去。
這群被要求高強度、高體力、高腦力工作的專業人士所付出的辛勞,以及為了能省錢只去醫保定點醫院不去更高一級醫院的患者心理等等,是導演作為從醫之家,也是長達半年的蹲點拍攝之後才逐漸有所了解。
普通患者呢,很多時候也只能從自身角度出發,只窺一斑不見全豹罷了。
了解醫生,還需要更多人的努力。打破界限,才有了接軌。
於是《我的白大褂》才能脫穎而出,它的存在,一方面,在全社會普及就診及醫療知識,傳遞最新的醫療惠民政策,另一方面,讓更多人看到醫療工作者的無私奉獻和崇高的職業精神,增進醫患雙方的信任與理解,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到醫療事業中。同時,還鮮明地傳遞著深圳的城市形象,是深圳人文環境在醫療領域的呈現。
這大概就是衛健委和深圳衛視合拍《我的白大褂》想實現的收效和願景吧!
如深圳衛健委王嶺在交流中所言:「通過紀錄片,我們一方面希望能夠通過個體展現醫學生向醫生轉變所逐漸培養起來的職業素養,另一方面,也希望體現每一位被患者信賴的「大醫生」所經歷的艱辛過程,展示醫生群體的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站在當今的時代,青年醫生的際遇和前代不同,就如當下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既有鍾南山院士這樣的「國寶」逆行前線,還有千千萬萬青年醫護人員奮勇直前。疫情也帶火了一句話:「所謂的白衣天使,只不過是一群孩子,換了一身衣服,學著前輩的樣子,在和死神搶人。」
正如嗶哩嗶哩熱播的五四青年節短劇《後浪》所說——人類積攢了幾千年的財富,所有的知識、見識、智慧和藝術,像是專門為你們準備的禮物。科技繁榮,文化繁茂,城市繁華,現代文明的成果被層層打開,可以盡情地享用。你們有幸遇見這樣的時代,但是時代更有幸遇見這樣的你們!
而如今,前所未有的機遇伴隨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更大的壓力。他們會得到更精準的知識傳承,也有了更多的要求和監督批評的聲音。好與不好,如同一個蘋果的兩面難下定論。
針對這個問題,王嶺在交流中說:「我相信,通過紀實的手段、真實的呈現、深度的報道、理性的思考,節目能讓更多百姓了解醫生的不容易,這對未來醫患關係的塑造,醫改的深化進行、社會風氣的引領、網路正能量的傳播具有重要和深遠的意義,是《我的白大褂》初衷所在。」
銳意和守序
面對為什麼策劃拍攝《我的白大褂》,作為定位「先鋒衛視」的深圳衛視,其中心黨委書記、執行總監張崢在交流中說到:「充分發揮媒體的社會價值,一直是我們的志向。《我的白大褂》誕生於「新冠肺炎」的特殊時期,也是中國醫療節目首次聚焦 90 後「規培醫生」群體,節目旨在通過青春視角還原醫療生態畫卷,打造健康中國的「深圳樣板」。我們希望藉助節目的播出,讓更多人看到醫療工作者的無私奉獻、仁心仁術和崇高的職業精神。在全社會普及就診及醫療知識,傳遞最新的醫療惠民政策,增進醫患雙方的信任與理解,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到醫療事業中,成為一名有志者。」
為一個又一個行業傳播方法,為一代又一代人傳播理想,這正是經過載體賦權和專業訓練的媒體和媒體人的價值。
談到媒體的價值,談到媒體人,張崢話題一轉說:「我們深圳衛視一直被稱為「先鋒衛視」,源於我們一直以三個「ZHI」要求自己, 一是志向,二是智慧,三就是品質,所以我常常和我們的團隊說,希望你做有志向的自己,不是說你必須要有宏圖大志,你只需明天比今天更好,每天都在超越昨天的自己,這就可以了。」
一次次的努力,不斷地超越,這是深圳衛視執行團隊常年的自律,也是這些青年醫生們一直有的自我要求。也正因為無論是拍攝團隊,還是這些規培生,彼此都在不斷的進步、時時精進打磨自己的專業,於是《我的白大褂》才能在還原真實場景之下,呈現這麼好看的畫面和這麼清晰的敘事脈絡。
「為萬世開太平」,是為官一任的領導們都有的想造福一方的抱負。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後世紀絕學」是書生和醫生共同想做的事,而記錄醫生,讓醫學的回歸醫學本身,讓專業的人只用做專業的事,讓情緒不會被錯誤釋放,讓被誇大和扭曲的得到正名,是執行總監在把控方向和導演導這部片子時想要的結果。
史榕導演在交流時談到:「我的初衷就是想做一做這些年輕人,恰好職業是醫生,不想把他們抬到過高的位置。我就很害怕大家看多了歌頌型的紀錄片,然後落到現實生活中一比對,對其他醫生髮出醫技和道德的苛求,要求醫生是神。」
這正是《我的白大褂》意義所在,對於醫生,這是我的白大褂,我的工作服,披上那一刻,即是戰衣凜凜,揮刀滾滾。而對於病人,是我的白大褂,是看到這個白大褂,就看到了被營救的可能。
這件白大褂,是我們最需要也最喜歡的一件白袍,是所有人的白大褂。
獨善與兼濟
隨著播出,網路點擊率和評論逐集高升,豆瓣評分最高 9.0 ,很多人說:「國內一直欠缺聚焦醫生紀實類故事,尤其是年輕的 90 後「規培醫生」視角的更是沒有,好在,我們終於等來了《我的白大褂》。」
這,幾乎解答了深圳衛視陳磊團隊的初心,也給予了他們慰藉。
他們和每一個亟待了解真相的民眾一樣關心醫生群體,和為陶勇醫生擋刀的兩位女士一樣為國家保留了優秀的醫學人才,是為人亦是為己的行為。
正是這些醫生和善良的人,人們才有了續命的希望與火種。而醫生和民眾各司其職,在自己的位置發一份光,為別人出一份力,往小了說是做好自己,往大了說是在巨變的時代相依前行。
因為,從微觀到中觀到宏觀,牽一髮動全身。眾木成舟,才能在洪流中不被打散,每一個小小我的自我成就,才有大的圓圓滿滿。
文章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責任編輯:何凌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