揍一頓,真的能讓熊孩子明事理、不再犯錯嗎前兩天小區有個熊孩子高空拋物,從25樓向下扔了3個酒瓶子,家長在小區群里發照片,說已經把孩子屁股打開了花,群里的各位業主居然一片叫好,說熊孩子就得使勁兒教訓,必須打一頓長記性。
想來大家的邏輯鏈條是這樣的:
有些孩子,總是對他太好,他就容易不知天高地厚,闖了禍後不用嚴厲的手段去教訓,他可能就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下次犯的錯誤就會更嚴重。
聽起來好像挺有道理的是嗎?可你們真覺得「揍一頓」就能讓小孩子明白道理,懂得是非,從此不再犯錯,變成一個好孩子嗎?
我在這裡先講一個真實的故事吧:
在我上幼兒園的時候,同班有一個男孩子叫濤濤,他可是出了名的淘氣,總是不停地闖禍打人,有一次他把我的臉撓出了血,我媽氣得飯都不吃了,拉著我去濤濤家理論,濤濤的爸爸開門一看我們的架勢,就立即一副「我了解」的神情,還沒等我媽說話,就輕車熟路地把濤濤掀翻在地,拿皮帶把孩子抽得滿地打滾,最後還是我媽上前阻止,濤濤爸爸才罷休。
出了他家門,我媽就說,這孩子毀了。
濤濤在那次挨揍之後,行為並沒有什麼改觀,還是經常打人欺負人,再打我時彷彿又多了幾分的狠,只是他不再用指甲抓我了,害怕再留下傷痕成為他打人的證據。
簡單粗暴的體罰,並不會讓孩子明白一件事情的嚴重性,也不會讓他明白是非善惡,有的也只是滋生恐懼與仇恨。
因為濤濤的爸爸和我媽媽在同一個工廠,所以在我長大之後還依然能聽到關於這個孩子的消息——上小學時就開始跟著小流氓胡混,上中學時離家出走更是家常便飯,最後連中學都沒上完,只在社會上閑晃,最終還是不出所料地走進了監獄。
這就是一個從小被打到大的淘氣孩子的最終結局。強制約束,只會弱化孩子的道德動力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講過這個道理:「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嚴厲的懲罰雖然會使人不敢犯錯,但卻沒有了羞恥心。只有教育的作用,才會讓人知道羞恥,並且自覺主動地遵守規範)。
在孔子的這番話中說到了一個重要的概念,叫做「羞恥」
什麼是羞恥?羞恥就是你在公眾場合脫光衣服的那種感覺,哪怕裸露身體是不犯法的,哪怕大街上一個人都沒有,正常人也不會輕易去裸奔。
說句簡單的話,就是「丟不起那人!」
一個能自覺主動遵守規範的人,就是在道德這件事上有羞恥心的人,當他發現自己侵犯了他人的權益,或傷害了他人的情感,即使沒人看見、沒人來懲罰,他也會良心不安,渾身難受,吃飯睡覺都不安穩,這就叫做「有恥且格」。
反之,一個沒有羞恥心的人,他的行事標準只看「是否有人管」,有人管有人罰,就乖乖的不敢造次,一旦發現沒人管,就立即鑽空子,並且還會因「違反了規則」,而產生一種特別的刺激與快感。
所以,你會發現,越是不停闖禍犯錯的熊孩子,背後就越是有一個喜歡簡單粗暴體罰孩子的熊家長,因為孩子的行為越是被外界強制約束,就越會弱化他內心的道德動力,最終成長為一個完全沒有「羞恥心」的人。
看到這裡,你是否還在迷信「打一頓」的力量呢?
都說中國人是這世界上最聰明的一幫人,但是為啥就不能把那股聰明勁兒多用在提升孩子的教育手段上來呢,一看到孩子闖禍犯錯,腦子裡想出來的辦法只有「打」,這基本上和一個不入流的馴獸師是一個水平嘛!而現在,馴獸都開始講「人道」不打動物了,這你可知道?把孩子當成獨立的人來尊重,孩子更容易得到教育想讓孩子認識到高空拋物的錯誤,其實是有許多方法的,而「打」是眾多方法中最消極、且最具有反作用的方法。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到樓下挨家挨戶道歉還可以帶著孩子一起把樓下的碎玻璃清掃乾淨還可以和孩子做自由落體實驗,讓孩子親眼看看高空墜物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更可以找一些高空墜物傷人的真實案例給孩子看,讓孩子知道事情的嚴重性。……只要你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來尊重,你就會想到許許多多的方法去教育他,使他明白其中的道理。
那麼家長為什麼只在「打一頓」後就了事了呢?而孩子真的能從這頓打中受到教育嗎?
其實,「扔酒瓶」與「挨揍」這兩件事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大人用「揍一頓」的方法去告訴孩子「不能扔酒瓶」,這本身就是有違事實邏輯的,即使孩子被揍了,從心底也並不會認為「扔酒瓶」這件事情的本身有什麼錯,他只會認為,是「我惹了我爸爸」,以後做事只要注意「別讓我爸爸知道」就好。
順帶,他還會恨上他爸爸,當他有能力的時候,就再也不會聽他爸爸的話了,要知道不是每個孩子都有斯德哥爾摩綜合征,越被人傷害卻越愛你的。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這位爸爸「把孩子屁股打開了花」,這其實並不是在教育。
反而他恰恰是在推卸自己教育孩子的責任。
他自己也說,在平時並沒有給孩子說過為什麼不可以高空拋物、高空拋物的後果又會有多麼嚴重,很可能他自己就經常順手往窗外扔個煙頭什麼的。孩子壓根就不知道這件事情不可以做,而第一次做,爸爸就這麼打他,孩子心裡又會有委屈呢?
這頓暴打在本質上其實並不是在教育,其中的意味更多的只是大人想要挽回自己的顏面以及純粹的泄憤而已。
古語原有云:「堂前教子,枕邊教妻,對症下藥,量體裁衣」——《朱子家訓》(孩子犯錯了要及時糾正,告訴他是哪裡錯了;老婆有做的不對的地方時,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去指責她)。
可經過人們口口相傳,原本的話傳為了「當面教子,背後訓妻」——老婆不能在人前訓,因為回家會不讓你上床,孩子沒有反抗能力,一定要當眾羞辱教訓,以換回當老子的尊嚴和面子,讓老子和外人有個交代。
對於一個從沒把孩子當獨立人看的家庭,這難道不是一個熟悉的套路嗎?請別讓「打罵」代替了教育我們總是羨慕歐美人素質高——即使在半夜無人無車的十字路口,他們也會等紅燈;他們總是會自覺主動的排隊;在公共場合總是無人大聲喧嘩……
我們又總是嫌棄國人素質差——只要是在沒監控的路口就敢闖紅燈;只要沒人維持,排隊就總是有人在插隊;在公共場合總是人聲鼎沸……
之前我們還能拿「人窮志短」當擋箭牌,可現在國富民強,我們有錢了,可為什麼還總如此的不自覺呢,如此需要被管呢?這其中難道就沒有家庭教育的原因嗎?
道德不是「做了壞事就要挨揍」,道德只存在心中,像腳下的地、頭頂的天一樣永恆,無論是否被人看到,無論會不會被懲罰,它都在那裡。
別讓打罵代替了教育,因為不管你下多大的狠手,也打不出孩子的道德感和羞恥心。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希望國人能儘快走出「不打不成器」的迷思,多花些心思在「言傳」與「身教」上吧!
闖禍犯錯就一頓好打?你到底要被「不打不成器」的育兒觀迷惑多久
揍一頓,真的能讓熊孩子明事理、不再犯錯嗎
前兩天小區有個熊孩子高空拋物,從25樓向下扔了3個酒瓶子,家長在小區群里發照片,說已經把孩子屁股打開了花,群里的各位業主居然一片叫好,說熊孩子就得使勁兒教訓,必須打一頓長記性。
想來大家的邏輯鏈條是這樣的:
有些孩子,總是對他太好,他就容易不知天高地厚,闖了禍後不用嚴厲的手段去教訓,他可能就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下次犯的錯誤就會更嚴重。
聽起來好像挺有道理的是嗎?可你們真覺得「揍一頓」就能讓小孩子明白道理,懂得是非,從此不再犯錯,變成一個好孩子嗎?
我在這裡先講一個真實的故事吧:
在我上幼兒園的時候,同班有一個男孩子叫濤濤,他可是出了名的淘氣,總是不停地闖禍打人,有一次他把我的臉撓出了血,我媽氣得飯都不吃了,拉著我去濤濤家理論,濤濤的爸爸開門一看我們的架勢,就立即一副「我了解」的神情,還沒等我媽說話,就輕車熟路地把濤濤掀翻在地,拿皮帶把孩子抽得滿地打滾,最後還是我媽上前阻止,濤濤爸爸才罷休。
出了他家門,我媽就說,這孩子毀了。
濤濤在那次挨揍之後,行為並沒有什麼改觀,還是經常打人欺負人,再打我時彷彿又多了幾分的狠,只是他不再用指甲抓我了,害怕再留下傷痕成為他打人的證據。
簡單粗暴的體罰,並不會讓孩子明白一件事情的嚴重性,也不會讓他明白是非善惡,有的也只是滋生恐懼與仇恨。
因為濤濤的爸爸和我媽媽在同一個工廠,所以在我長大之後還依然能聽到關於這個孩子的消息——上小學時就開始跟著小流氓胡混,上中學時離家出走更是家常便飯,最後連中學都沒上完,只在社會上閑晃,最終還是不出所料地走進了監獄。
這就是一個從小被打到大的淘氣孩子的最終結局。
強制約束,只會弱化孩子的道德動力
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講過這個道理:「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嚴厲的懲罰雖然會使人不敢犯錯,但卻沒有了羞恥心。只有教育的作用,才會讓人知道羞恥,並且自覺主動地遵守規範)。
在孔子的這番話中說到了一個重要的概念,叫做「羞恥」
什麼是羞恥?羞恥就是你在公眾場合脫光衣服的那種感覺,哪怕裸露身體是不犯法的,哪怕大街上一個人都沒有,正常人也不會輕易去裸奔。
說句簡單的話,就是「丟不起那人!」
一個能自覺主動遵守規範的人,就是在道德這件事上有羞恥心的人,當他發現自己侵犯了他人的權益,或傷害了他人的情感,即使沒人看見、沒人來懲罰,他也會良心不安,渾身難受,吃飯睡覺都不安穩,這就叫做「有恥且格」。
反之,一個沒有羞恥心的人,他的行事標準只看「是否有人管」,有人管有人罰,就乖乖的不敢造次,一旦發現沒人管,就立即鑽空子,並且還會因「違反了規則」,而產生一種特別的刺激與快感。
所以,你會發現,越是不停闖禍犯錯的熊孩子,背後就越是有一個喜歡簡單粗暴體罰孩子的熊家長,因為孩子的行為越是被外界強制約束,就越會弱化他內心的道德動力,最終成長為一個完全沒有「羞恥心」的人。
看到這裡,你是否還在迷信「打一頓」的力量呢?
都說中國人是這世界上最聰明的一幫人,但是為啥就不能把那股聰明勁兒多用在提升孩子的教育手段上來呢,一看到孩子闖禍犯錯,腦子裡想出來的辦法只有「打」,這基本上和一個不入流的馴獸師是一個水平嘛!而現在,馴獸都開始講「人道」不打動物了,這你可知道?
把孩子當成獨立的人來尊重,孩子更容易得到教育
想讓孩子認識到高空拋物的錯誤,其實是有許多方法的,而「打」是眾多方法中最消極、且最具有反作用的方法。
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到樓下挨家挨戶道歉還可以帶著孩子一起把樓下的碎玻璃清掃乾淨還可以和孩子做自由落體實驗,讓孩子親眼看看高空墜物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更可以找一些高空墜物傷人的真實案例給孩子看,讓孩子知道事情的嚴重性。……
只要你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來尊重,你就會想到許許多多的方法去教育他,使他明白其中的道理。
那麼家長為什麼只在「打一頓」後就了事了呢?而孩子真的能從這頓打中受到教育嗎?
其實,「扔酒瓶」與「挨揍」這兩件事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大人用「揍一頓」的方法去告訴孩子「不能扔酒瓶」,這本身就是有違事實邏輯的,即使孩子被揍了,從心底也並不會認為「扔酒瓶」這件事情的本身有什麼錯,他只會認為,是「我惹了我爸爸」,以後做事只要注意「別讓我爸爸知道」就好。
順帶,他還會恨上他爸爸,當他有能力的時候,就再也不會聽他爸爸的話了,要知道不是每個孩子都有斯德哥爾摩綜合征,越被人傷害卻越愛你的。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這位爸爸「把孩子屁股打開了花」,這其實並不是在教育。
反而他恰恰是在推卸自己教育孩子的責任。
他自己也說,在平時並沒有給孩子說過為什麼不可以高空拋物、高空拋物的後果又會有多麼嚴重,很可能他自己就經常順手往窗外扔個煙頭什麼的。孩子壓根就不知道這件事情不可以做,而第一次做,爸爸就這麼打他,孩子心裡又會有委屈呢?
這頓暴打在本質上其實並不是在教育,其中的意味更多的只是大人想要挽回自己的顏面以及純粹的泄憤而已。
古語原有云:「堂前教子,枕邊教妻,對症下藥,量體裁衣」——《朱子家訓》(孩子犯錯了要及時糾正,告訴他是哪裡錯了;老婆有做的不對的地方時,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去指責她)。
可經過人們口口相傳,原本的話傳為了「當面教子,背後訓妻」——老婆不能在人前訓,因為回家會不讓你上床,孩子沒有反抗能力,一定要當眾羞辱教訓,以換回當老子的尊嚴和面子,讓老子和外人有個交代。
對於一個從沒把孩子當獨立人看的家庭,這難道不是一個熟悉的套路嗎?
請別讓「打罵」代替了教育
我們總是羨慕歐美人素質高——即使在半夜無人無車的十字路口,他們也會等紅燈;他們總是會自覺主動的排隊;在公共場合總是無人大聲喧嘩……
我們又總是嫌棄國人素質差——只要是在沒監控的路口就敢闖紅燈;只要沒人維持,排隊就總是有人在插隊;在公共場合總是人聲鼎沸……
之前我們還能拿「人窮志短」當擋箭牌,可現在國富民強,我們有錢了,可為什麼還總如此的不自覺呢,如此需要被管呢?這其中難道就沒有家庭教育的原因嗎?
道德不是「做了壞事就要挨揍」,道德只存在心中,像腳下的地、頭頂的天一樣永恆,無論是否被人看到,無論會不會被懲罰,它都在那裡。
別讓打罵代替了教育,因為不管你下多大的狠手,也打不出孩子的道德感和羞恥心。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希望國人能儘快走出「不打不成器」的迷思,多花些心思在「言傳」與「身教」上吧!